文艺批评 | 范雨素、马大勇:百年时空的变形记——《新工人文学》第十期卷首语、编后记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皮村工友 Author 新工人文学
点击上方蓝字 · 关注文艺批评
编
者
按
“打工”一词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从香港传入中国内地,后来由广东逐渐流行到中国各地。“文艺批评”今日推送《新工人文学》第十期的卷首语和编后记,以飨读者。在卷首语《百年时空的变形记》中,范雨素写到知青上山下乡和农民的进城打工,这两个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人口迁移同中国的大时代紧密相关。在《编后记》中,马大勇总结了此次杂志编辑的详细情况。本期杂志特别推出了“俺们村”专题。故乡的土、地、村、人,是工友们心中最深的想念。特殊的2020即将过去,我们继续带着口罩工作、生活,期待一个事事如意的2021。
本文原刊于《新工人文学》第十期,感谢《新工人文学》编辑部授权“文艺批评”转载!
往期推送:
卷首语
百年时空的变形记
文|范雨素
2019 年的冬天,冯同庆教授来给文学小组上课。后来冯老师又参加了文学小组的几次活动。冯老师已退休了,一头银丝,面容清癯。冯老师知道我们的《新工人文学》办刊艰难,缺少资金。冯老师为我们拉来企业赞助。
我看到冯老师,就想到了我早逝的父亲。我一直想为冯老师做点什么,记得第一次见面时,我对冯老师说,我给你的两本书写书评吧!我写不好,但我尽力写。
《敕勒川》和《南方南方》这两本书分别写的是下乡知青的故事和第一代农民工的打工生活。拿着这两本书,我想到了湖南卫视的一档节目《变形记》。城市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互换,互相体验生活。但这个节目褒贬不一,多少人责怪这个节目对贫穷孩子的残忍。但也有一些孩子看到城市生活后,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,更加努力。
反映打工者在北京生活的照片
《敕勒川》讲的是北京知青在内蒙古插队的经历。在冯老师的笔下,蒙古是宽乡。知青们像跌落的雏鹰,在草原调养生息,期待羽翼渐丰。北京男生看上了草原姑娘,北京姑娘嫁给了牧主的儿子,还挑头为牧民们争草场;这里没有孽债,没有生父的孩子被人歧视……是啊!宽乡内蒙古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白发的额吉收养了数以万计的江南弃儿。
童年时,我看过好多知青文学。每个作家笔下的农民群众都不一样的。世界是个万花筒,作家站在观测者的位置,每个观测者看到的人,神态各异,各有各的不同。
王安忆的《六十九届初中生》,安徽农民,淳朴厚道。
王小波笔下的农民是愚昧、魔幻的。
韩少功的《马桥词典》,湖南农民狡黠、幽默、霸蛮。
梁晓声笔下的知青文学,迷惘、彷徨。
史铁生的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呼吸着悲悯。
阿城的《孩子王》系列如英国园林。
张承志的《黑骏马》,如内蒙古长调,琴声呜咽,逐成绝唱。
……
知青们经历了土插队,经历了返城。后来,有些人又开始了洋插队。
写《曼哈顿的中国女人》的周励,写了在美国的洋插队。成了别人家中的“知青”。好多上海知青愤愤地说,周励害了他们。害得他们不好意思回国。因为家人说,人家插了两次队,第二次去美国都能赚到钱,你们也插二次队,去了美国,为啥赚不到钱。周励笔下的知青,是改天换地的英雄。
我的童年,所看到的的读物有限。我有一本《六十九届初中生》,我把这本书看成了卷毛脏书。我希望,我长大后能成为雯雯(书中主人公)有一箱子的衣服。童年的我,仅有两件补丁摞补丁的衣服。
我长大了,在我 20 岁时,我成了《南方南方》的主人公。成了厂妹,我是一只乡间自由飞翔的麻雀,我渴望重生,如凤凰涅槃,麻雀的梦想啊!是飞上枝头成凤凰啊!
这时,已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了,知青们已经不再高歌。
下雪啦 天晴啦
下雪别忘穿棉袄
下雪啦 天晴啦
下雪啦 天晴啦
天晴别忘戴草帽
……
他们只是努力赚钱啦。
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,乡镇干部李昌平奋笔疾书;农民真苦,农村真穷,农业真危险!农民们为了过上向往的生活,唱着《打工谣》离开了家乡,出来赚钱。我怀揣着要有知青雯雯一箱子衣服的梦想,来到大城市北京。
电视节目《变形记》,是选出特定人物的真人秀纪录片。知青的上山下乡,农民的进城打工是全民上演的《变形记》。
纪录片还在继续,只是演员们已经从华发到白头。
我是那个乡间的黄雀,参与了这场全民演出的真人剧,我来到大城市,如乡间蒙着眼睛的毛驴在城里跌跌撞撞。跌得头破血流,麻雀没有华丽转身,蜕变成凤凰。
回望家乡的村子,我的同龄人都加入了这场真人秀。家乡只剩下白发的爹娘,和留守的孩子。
本期的《新工人掠影》栏目,是北京知青架起摄像机,拍下了进城打工者的身影。
下乡的知青,进城的打工者,我们都是一家人,相亲相爱的一家人。
“新工人掠影”摄影作品
左右滑动查看更多
编后记
文|马大勇
十月金秋,是丰收的季节。色彩斑斓的季节。北京街道边、公园里的树木,在碧青的底色上泼洒了层层红黄色。枣子、柿子、梨子、山里红等秋果都上市了。我们文学小组平时听老师们讲课的院子里,那一株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也结出累累果实,闪出诱人的成熟的红彩。
最近的一次文学小组的集体活动,是到凤凰岭下的农场去参观、参加丰收节。若不是来宾们都要按照防疫规定戴着口罩,进场还要认真检查一遍健康码,也几乎记不得世界上还有新冠疫情在流行了。咱们中国,对疫情的控制那是真的不错,不管世界上疫情还怎么肆虐(听说美国疫情严峻,感染者已经突破了 800 万大关),大家都不怕了。进了场,口罩一脱,大家都乐得像小孩子一样,撒欢了到处跑,拿着菜叶子喂喂农场里养的憨厚的小毛驴,逗逗胖胖的小兔子,看看菜地里茁壮的绿油油的卷心菜、胡萝卜、香菜、大葱,还有田埂边种的秋葵,葫芦,紫苏,还有大片大片开得正好的薰衣草,大丽花,旱金莲花……孩子们则忙着体验用打谷机打谷,剥玉米粒……在这个天然的大课堂里,文学小组的刘忱老师给我们讲述新乡土家园的建设。这是生态种植,有机蔬菜。在大城市里住久了的人们来认养一块地,汗流浃背地耕作、播种、洒水,获得没有农药、化肥污染的甜美果蔬。真有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写的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反自然”的意思。这一期的《新工人文学》,也散发着谷子、蔬菜的芬芳。
文学小组的学习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了。九月份以来,每周一次的学习都有各位老师戴着口罩到来(坐地铁、公交车都还要戴口罩),扫健康码,进入小区,在柿子树下的课堂里,脱下口罩,给我们娓娓讲授,互相交流,讨论写作的技巧、生活的各种问题。效果比线上讲课真的要好得多。
秋天,是农家收获的季节,那就写一下“俺们村”这个主题吧。农耕土地,乡土家园,是我们永远的根,永远的念想。文友们的心中,谁不珍藏着一个环绕着庄稼地、树木成荫、炊烟袅袅的村庄?何况我们大多还是长期背井离乡的“打工人”呢?(打工人,这个词在网络上就这几天忽然流行得很)
《俺们村》大题目的作品,首先有刘忱老师的《枣树下的家园》这一组散文,带着深情描述童年时的家乡,奶奶、姑姑等长辈的平凡又高大的身影,家乡的院落与枣树,红枣做的醉枣、枣子醋等美食。也抒写了对新乡土家园、乡村建设的期待。
郭冠荣《老村的“劲”儿》,这一篇写的是密云水库边的村子、老家的乡亲们踏实勤俭的一股劲,把家园建设得更好。
陈希望《我们的村庄,有个好听的名字》,记下了村子仍然充满朝气的人文景观,村里的杰出、高尚的人物。
范雨素《打伙风景》也写了村里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命名的古井、刘表墓等古迹,但更多的笔墨是写村里很多人在外打工形成的的“空心村”现象,打工人的孩子升学的问题,大龄青年高价彩礼、结不了婚;为了挣钱白头发的农民不得不离开村子等问题。李文丽的《俺们村》,说的也是高价彩礼等村里的糟心事。徐怀远的《国庆假期回小徐庄》,写的还是“农村娶亲难”,还有借钱不还等风险问题。都是今天的现实问题。
不管怎么样吧,我们还是相信很多问题都会解决的。我们的家园会越来越好,就像新农场那样,风景如画,没有污染。
这一期的几篇散文,或写农村人的巧手编织,或写山芋粥、丝瓜等家常饭食;都透出温馨的感觉。或写生活的不易,写对真挚情感的追求;写父亲、母亲艰辛、坚韧的风骨,还有河边的摆渡、老火车站工人的辛勤。也都是真实的积极向上的感人力量。
非虚构这一辑,采用了胡卉的《消失的女友,被掐断的前程》,写的是一家人被残酷的命运所捉弄、所禁锢。读了令人心惊,令人默默祈祷,盼着命运之手放过这弱女子,放过这一家人。还有一篇段福平的《疫情下的裁员》,被裁员的,事实上就是失业,但又只能遥望回不去的家乡。今年疫情的影响实在太大了。
这一期的几篇小说,别具特色。郑在欢的《谁打跟谁斗》,探讨人性阴暗的罪恶的发生缘由。智啊威的《杀猴》,写的是会变戏法的猴子,这一个活泼的生灵,被戕害。一个隐喻。
毓新的《古董王》,写“古董王”为了家乡发展做下了违法的事。带几分黑色幽默的意味。王明新的《开凌》,写渤海湾边看守打鱼人小窝棚的年轻人,因为一对油田工人夫妇的到来而离开了,走出去的是更宽广的世界。
封面人物:小海
诗歌,选发了诗人小海的作品。这也是这一期的人物专题。《流水线上的青春》、《梦想之都》、《在北方》、《当我只剩下一首破碎的诗歌》.... 单这些诗篇的题目就能想象到在南北各地打工多年、下班以后写下长长短短的诗句歌唱生活、书写心声的小海的形象。同时一篇张子涵撰的《出车间记》文,介绍了小海的生活历程,还有他的对“打工人”或者说“新工人”的思考。
工友之家新工人乐团的歌曲,也有选辑。古典诗歌美学里,歌与诗本来就是不分家的。许多的《吾乡》《嘿,人间》,路亮的《认识你才是我一生的幸运》,都是伴着乐声回肠荡气高歌的曲子,但又何尝不是诗?何尝不是文学里的结晶?
这期选取的几位诗人的作品,有深入的思索,也有代表性的“新工人”的诗,在工厂,飞来飞去的候鸟,家乡的树,三十二层楼顶扎钢筋的女工,女司机,砖瓦背后的家乡……
还有“海外新工人”这一个栏目,是我们放眼世界的一个小窗口。这一期选了越南学者Huong Tran的文章(翻译:谢廖沙)《越南女工访谈·全球疫情影响下的越南工人状况》,记述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对越南的经济发展直接而巨大的影响。越南工人很多失业的;还有移民到城市里工作,如今疫情爆发失去工作又回不去的;没有存款而无法为更好的未来投资的。作者Huong Tran最后提出,决策者要提供保障网,不但在危机期间,也在平时。在宏观政策上,不能长期利用廉价劳动力,长期策略应该是鼓励和投资于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所有权……
这特殊的一年,这一个秋的季节。疫情尚未退散,我们戴着口罩,继续工作与生活。在柿子树下,有这些记录的文字。
柿子树,结柿子。柿与事同音,传统文化中代表的是祝福,是事事如意。这,也正是所有人的期盼!
本文原刊于《新工人文学》第十期
文学双月刊(每逢单月1日出刊)
主编:范雨素
执行主编:万华山、马大勇、小海、付秋云
编辑部主任:付秋云
编辑:郭福来、金红阳、徐良园、李若、易静、苑伟、王春玉
编委会成员:刘忱、李云雷、师力斌、王德志、鲁太光、西元、张慧瑜、袁凌、孟登迎、郭春林
志愿者编辑:汪子津、刘薇薇、范庆奇、陈淼、何小新、张少璞、刘雨嘉、刘一然、苏鹏程
封面“新工人文学”为师力斌书法作品
封面人物:小海
封面设计:王倩、万华山、小华
承办单位:北京工友之家&皮村文学小组
地址:北京朝阳区金盏乡皮村工友之家
投稿邮箱:
xingongrenwenxue51@163.com
(欢迎大家投稿,您的稿件会被我们看到!谢谢大家支持!)
电子版请联系编辑部主任小付的微信:fu52031
或主编万华山的微信:wanhuashan1126
或者发邮箱:1060835568@qq.com
左:新工人文学公众号 右:皮村工友公众号
特别声明:本刊属内部刊物,仅供学习交流,不对外销售,如需转载请联系。
《新工人文学》第十期
目 录
卷首语
1|百年时空的变形记 / 范雨素
《俺们村》专题
001|枣树下的家园 / 刘忱
010|老村的“劲”儿 / 郭冠荣
014|我们的村庄,有个好听的名字 / 陈希望
017|俺们村 / 李文丽
020|打伙风景 / 范雨素
025|国庆假期回小徐庄 / 徐怀远
030|俺们村·村中的禾镐 / 马大勇
033|喂,你好吗?我的小村庄 / 小草
038|过年 / 钟月玄晖
小说
044|谁打跟谁斗 / 郑在欢
055|杀猴 / 智啊威
064|古董王 / 毓新
070|开凌 / 王明新
非虚构
076|消失的女友,被掐断的前程 / 胡卉
085|出车间记 / 张子涵
091|疫情下的裁员 / 段福平
散文
096|草木编织的时光 / 山荣
099|丰收节礼赞 / 路志宽
101|紫红色的葡萄酒 / 邵传京
109|丢了钱的农民工父亲 / 孙阳
113|母亲,一颗松树的风骨 / 魏益君
117|炸油条的小夫妻 / 吴瑕
119|摆大排档的夫妻 / 吴瑕
120|山芋粥·咸菜汤 / 宫凤华
123|丝瓜爬蔓半窗台 / 唐红生
125|追忆渭河摆渡 / 惠军明
127|藏在大山深处的关寨站 / 傅柏林
诗歌
132|美,从未离开过人间 / 郭金牛
135|在工厂(组诗4首) / 朱志生
137|候鸟(组诗) / 邱述安
139|女司机(外一首)/ 二挖
140|每一块砖瓦背后都是我的故乡 / 小柒
141|缰绳(组诗) / 杨俊富
144|进城的民工 / 沈岳明
147|逆舟的诗歌(组诗) / 逆舟
150|我捂住胸口
不敢向你说出疼痛(外二首)
/ 苏红卫
154|穿越时空的骑手(外一首)
/ 词曲:小兵大恒(新工人乐团)
155|认识你才是我一生的幸运
/ 词曲:路亮(新工人乐团)
155|吾乡
/ 词曲:许多(新工人乐团)
156|嘿,人间
/ 词曲:许多(新工人乐团)
封面人物
157|小海的诗 / 小海
160|一个中国青年心中的鲍勃迪伦 / 小海
海外新工人
163|越南女工访谈 | 全球疫情影响下的越南工人状况
/ 作者:Huong Tran
/ 翻译:谢廖沙
法律栏目
168|外卖员处理交通事故的法律建议
/ 韩容
171|新工人掠影
179|编后记 / 马大勇
END
或许你还想看
本期编辑|一溪霜月
图源|网络
点击阅读原文输入“n7ae ”获取本期杂志